两岸戏剧交流,很行!
台湾经典喜剧《三人行不行》大陆首演票房飘红
12月15日,由台湾剧作家李国修创编的经典喜剧《三人行不行》在北京隆福剧院落幕。从今年九月初完成首演到年底前,完成20场二轮演出,《三人行不行》总共29个场次的年度演出场次量,让剧目刷新了大陆戏剧市场年度演出场次率的纪录。
《三人行不行》由台湾剧作家李国修于1987年创作,作为上世纪风靡台湾并在华语戏剧史上占有重要位置的一部剧目,《三人行不行》30余年间一直在台湾戏剧舞台常演不衰,演出总场次超过400场。全剧由两男一女3位演员分饰超过20个角色。在人物的快速转换中,演员将声音与肢体的多元性发挥到极致,仅用4张折叠椅与3张高脚椅,演绎多个不同生活片段,向观众传递跨越70余年台湾民众的生活趣事。
作为一部先锋实验剧,李国修在《三人行不行》中想抵达的,是剧场不仅是导演的剧场,还是演员的剧场。在90分钟的演出时间里,《三人行不行》舞台上只有两男一女三位演员,道具、布景、服装,则极简到最少。“我们必须借助演员自身的特质,激发演员本身的表现力、爆发力,增进演员对人物的理解及对喜剧节奏的把控能力,这种精准的控制力是对演员极大的考验,而这样一种理念也是李国修老师在教学时运用的最基础手段之一。”《三人行不行》大陆复排版导演樊光耀,1999年加入李国修屏风表演班,后成为屏风表演班的首席演员,在解读李国修创作这出戏的初衷时他表示。在樊光耀看来,《三人行不行》所做的戏剧实验,同时带给了观众对戏剧舞台和舞台表演艺术新的想象。
“三位大陆年轻戏剧演员的表演,可圈可点!两岸戏剧交流由来已久,未来路也将越走越宽。”樊光耀此前作为台湾戏剧演员,曾多次与大陆舞台剧同行合作,共同参演剧目。而作为戏剧导演,则是第一次。他解释,此次选取李国修27个经典舞台剧中最短小的一部作品——《三人行不行》,就是想以此剧为试金石、引路砖,看看大陆观众对台湾舞台剧的接受度有多大。“未来希望有更多机会,与大陆演出公司和戏剧同行合作,创作出更多让两岸观众喜闻乐见的作品。”
在复排中,樊光耀通过导演语汇,为大陆版《三人行不行》注入了个体对剧目的理解,并考虑到大陆观众的语言习惯,对台湾版原剧的闽南话部分做了改编。让他欣喜的是,剧目经历两轮29场演出,到最后一场,仍获得了高上座率和票房的飘红。
“希望这部戏能作为桥梁和时空置换器,带着大陆观众去了解30年前、70年前的台湾。”1945日据时代、1949国民党退踞时代、1980经济鼎盛期……淡水、屏东、台北……天津话、山东话、台湾话……90分钟的演出中,随着三位演员的对话,与大陆有着千丝万缕联结的熟悉的台湾,跃然观众面前。在樊光耀看来,这正是戏剧的力量,以及戏剧能够在促进两岸民心相近相通方面,扮演的独特作用。
据悉,《三人行不行》台湾版第一次来大陆演出是在2010年。当年应上海世博会“两岸城市艺术节-台北文化周”主办方邀请,《三人行不行》剧组第一次登上大陆舞台,即创造了谢幕时,全场观众起立鼓掌达5分多钟的纪录。(修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