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一直是美术工作者钟爱的创作主题。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以二十四节气作为倒计时的创意惊艳世界后,更是涌现出许多相关主题美术作品和展览。在二十四节气主题创作中,美术工作者们重温先民认识世界的方式,感悟节气蕴含的人文价值,传承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文化精神。
二十四节气既是古人在与自然和谐互动中对生命节律的深刻洞察,也是中国人生活方式的诗意呈现。二十四节气的丰厚内涵吸引着一批美术工作者常年深耕该题材创作。画家刘金贵就曾创作多组“二十四节气”主题作品。他结合各个节气的不同习俗,描绘民间活动与天地万物的自然生长规律,以颇富趣味的工笔画呈现“天地节而四时成”的美好景致。画家陈琦的“二十四节气”主题创作同样引人关注。从1991年创作《霜降》开始,陈琦运用中国特有的水印木刻版画语言,历时近30年陆续完成24幅作品。这些作品体现了自然景观中“时刻”的意义,反映出季节、气候、物候的变化及相互作用,传递出中国人朴素的哲学观。
在各地,“美好中国——二十四节气主题创作中国画作品展”“二十四节气·全国农民画作品展”等展览的相继举办,进一步带动创作。比如,中央美术学院从2018年开始策划“光阴的故事——二十四节气艺术展”,先后邀约40余位美术工作者和设计师参与创作,每位创作者都从不同角度表达了对二十四节气的思考。像谢青的中国画《处暑》、孙博的岩彩画《春分·斗指卯·昼夜均平》,聚焦二十四节气与植物生长之间的关系。王少军的水彩画《角儿与二十四节气》、章燕紫的中国画《芥色种田——二十四节气》等作品,则反映了创作者对节气的细腻感受和个性化理解。刘丽萍在水彩画《日坛》《地坛》《月坛》《天坛》中,以北京的四座经典建筑,分别对应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个节气,由此折射节气相关典仪文化。这些作品通过不同艺术语言,带领观众走进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悟二十四节气的艺术魅力。
人类通过观察天地万物,不断完善自身知识体系,美术创作恰恰可以巧妙反映这种知识生成的过程。在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一年级基础部的课程中,特意开设了“寻找二十四节气”主题精微素描创作课,期待年轻学子在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中,运用正确的学习和修身方法,成长为全面发展的复合型艺术人才。这也是我们倡导二十四节气主题美术创作的初衷和方向。 (作者单位:中央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