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女排在国庆节前成功卫冕世界杯冠军,这也是中国女排38年来第十次夺得世界杯冠军,夺冠次数虽多,但网民并不嫌多,因为中国女排之于中国人而言,除了带给国人以欢乐、自豪、自信之外,还有更多的意义,中国女排的存在价值,早已溢出了体育圈,融入了国民精神当中。
为了庆祝中国女排夺冠,由陈可辛导演并将在明年春节档公映的电影《中国女排》提前放出预告片,巩俐饰演的郎平被认为“神还原”,举手投足间都是“铁榔头”的风采。黄渤被传出演教练带领中国女排夺得2003世界杯冠军的教练陈忠和,他身穿教练服的扮相流出以及现身在《中国女排》发布会现场,证实这个说法的可能性很大,还有眼尖的网友发现,年轻时代郎平的饰演者是她的女儿白浪。
拍摄一部真正能够与女排成绩媲美的世界一流女排题材电影,以及涌现几部拍出历史感、拍出气势、拍出魅力的体育电影,一直是中国观众的强烈愿望。陈可辛作为在文艺片与商业片领域都有不错成绩的导演,被认为有实力把《中国女排》拍好,除了《中国女排》之外,陈可辛2018年10月还开机拍摄《李娜》,同样引起观众很大的期待。
但在没看到电影全片之前,谁也不敢保证,某位导演的作品就一定能够达到或超出预期,尤其是在体育电影这一块,虽然题材并不特殊,但拍摄体育电影要有逼真的现场感,要对竞技运动在银幕上的呈现有独到的技巧,还要有设计精巧的故事烘托气氛、传递价值观、制造更丰富立体的观感。或许正是因为体育电影是块“烫手山芋”,很少有导演愿意挑战这个题材。
国产体育电影有过自己的辉煌年代和代表作品,《女篮五号》《沙鸥》《水上春秋》均在当年有全民反响,这几部电影受欢迎,在于其叙事母题的为国争光、民族荣耀与家国情怀等元素,很容易激发那个时代观众的情绪,为处在进入快速发展道路前夜的人们,提供了精神力量的支撑。体育电影在鼓舞人、激励人、提升希望感和干劲方面,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当然,现在再拍体育电影,仍然要郑重地参考《女篮五号》等老片的成功之处,并且要清楚地认识到,体育电影在中国的叙事母体不能产生太大变化,否则在点燃观众情绪方面,则会失去一个重要的导火索。在继承《女篮五号》的精神遗产的同时,也要考虑观众更新换代以后,对体育电影有了新的消费需求:年轻观众更愿意从小处着眼,看重个体与个性在宏大主题里的分量,在个人价值与国家价值之间,发现一个合理的比例,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片《我和我的祖国》就启用了这种朴素的叙事方式,从票房和口碑反应看,可以用“大获成功”来形容。
体育电影的模式不是单一的,而是丰富的,“体育+”早已成为国际影坛体育题材创作的风潮,《摔跤吧,爸爸》中对于歧视女性的表达,《百万美元宝贝》对人性阴暗与疼痛一面的刻画,《光荣之路》中的种族歧视,《胜利大逃亡》对纳粹的批判……可以这么说:体育电影好看与否,真正的决定因素已经不再只是体育比赛本身,而是加进电影中的其它社会、政治、人性元素,体育电影不会因为这些元素的融入而变得不纯粹,反而更有助于观众去理解体育运动在不同环境下被挖掘出来的力量之美、精神之美。
目前的中国体育电影,迫切需要一部新的《女篮五号》式的全民话题电影,我们不缺素材,也不缺人物与故事,缺的仍然是优秀的编剧与导演,但愿陈可辛的《中国女排》能在明年的贺岁档一鸣惊人。(韩浩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