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城乡传播 > 农广天地

通往高山的幸福路
2019-10-25 14:38:29 来源于:

  高山森林绵延起伏,山涧清泉潺潺流淌,幸福生活浸润乡村,各地游客徜徉其中……时下的大燕村,俨然一幅舒展开来的新农村画卷,让人很难相信这个高山下的山村曾深陷贫困的泥淖。

  福建华安是祖国大陆高山族同胞聚居最多的县,高山族同胞主要居住在仙都、华丰、沙建三个乡镇。距华安城关12公里的华丰镇大燕村,不仅是高山族聚居村,还是革命老区基点村、县级扶贫开发重点村。

  “大燕村原有个叫燕尾顶的自然村,在离村部10多公里的高山上,道路不通、出行不便。”大燕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黄明辉回忆起自然村的搬迁史,感慨万千。

  “困在山上是没有出路的。”黄明辉这样动员村民。

  机会来了!1976年,因良村公社建农科所需征用燕尾顶的地,燕尾顶第一批103人搬迁到中心村。

  高山之上,一条崭新的公路蜿蜒而下,为村民脱贫奔小康打开了新天地……

  黄明辉说,这是一条扶贫路,筑路搬迁虽不易,脱贫攻坚也等不得。

  在黄明辉和村民的努力下,大家先后在国道两边建新村。2000年,燕尾顶50多户200多人整体完成搬迁。

  新的脱贫之路,又该从何走起?

  青山环绕的华安,铁观音茶香万里。2003年,燕尾顶搬迁后第三年,华安茶产业兴起正旺,一斤铁观音茶青便可卖到三四十元。“这着实让人心动。”在政府的帮扶下,高山族同胞和村民们毫不犹豫地开始种茶、制茶。

  “现在,我们告别了破瓦房,住进了‘小洋楼’,你看,手机、电视、小轿车什么都有,日子真的越过越红火。”生活在大燕村的高山族同胞林秀兰说。

  林秀兰的父亲是1949年后部队转业复员至地方安置留在大陆的。改革开放后,他曾回台湾定居,后来又回到大燕村,与女儿同住。

  “每当逢年过节、或是喜庆的日子,父亲总要带着我们唱起高山族的歌、跳起高山族的舞。”林秀兰说,她终于明白父亲为什么选择回到大陆。“大陆亲情暖如春,政府待我们比亲人还亲。”

  茶产业兴旺更是带动了整个大燕村,茶叶集散地一条街、茶业合作社、电商销售平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截至目前,全村共有茶园2500亩、茶叶加工厂200多家、茶叶收购批发商20多家。全村全年茶叶销售额1亿元以上,村里已建起150栋左右的新房。2017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0万元以上,脱掉了贫困村的“帽子”。201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75万元。

  道路畅通了,房子漂亮了,生活富裕了,但问题又有了。

  怎样才能找到“大燕”振翅飞、致富不掉队的最终秘诀呢?

  大燕村多方筹资,投入3000万元用于幸福园、防洪堤、乡村公园、茶园改造、道路硬化、桥梁建设、党群活动中心、老年人活动中心、村级卫生所、大燕村高山族生态休闲旅游设施、家风家训馆等10多个项目建设,在实现贫困村、贫困户稳定脱贫的基础上,让乡村振兴也迈开步子,村民幸福指数日益提高。

  “以前没地方可去,现在到哪儿都是好风光。”“乡村公园建成后,我们有了休闲散步、运动健身的好去处。”“实施了安全饮用水工程,终于可以喝上‘放心水’。”……说到这些变化,村民们喜笑颜开。

  茶业领飞,山林成了最好的“绿色资本”。大燕村先后被列入市级美丽乡村、市级乡村振兴示范村、市级平安村创建、市级反邪教示范村、市级卫生所创建等。

  黄明辉说,今年,村里头又新策划了4个总投资1100万元的建设项目,目前已有2个项目开工。今后几年,还将着力打造集教育、娱乐于一体的高山族文化园。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大燕村的实践生动有力。

  同是高山族聚居村的沙建村,亦有新变化。

  午后时分,记者驱车前往沙建村。一路穿林,曲曲折折,仿佛游走在世外之境。于山野尽头,记者在一栋新房前见到了59岁的高山族同胞黄旺根。刚从地里赶来的他,黝黑的脸庞满是汗水,一身灰色Polo衫配着黑色西装裤,沾满了泥土。

  阳光下,循着黄旺根的眼神望去,目之所及尽是他的农田,其中散落簇簇树林,点缀着零星农家。

  在新房大厅里,不善交流的黄旺根,一个劲儿地泡茶招待大家。“变化很大,日子很好。”他总这么说,腼腆带着微笑。

  这些年,黄旺根凭借着勤劳的双手,依靠着家门前的几亩农田,种过多种蔬菜、水果……收获说不上很多,但足够养活一家人。如今,儿子们都在县城里买了房,妻子也常跟着去城里帮忙照顾孙子们。

  夕阳西下,回程的路上,一幢幢被车抛在脑后的民房,记者脑海里剪接出他们幸福的生活。(王惠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