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明九智库 > 企业咨询

北京将要重回“北方经济中心”地位,未来房价会重新上涨吗?
2020-09-17 10:48:57 来源于:地产洞察

  近期北京展开一系列行动,意味着北京将要重新“回归”经济中心的城市发展功能,也要为全面经济开放、稳增长发挥核心的先导作用。

  核心表现就是“双区叠加”:北京自贸区+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

  《北京市促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行动纲要(2020—2022年)》《北京市关于打造数字贸易试验区的实施方案》《北京国际大数据交易所设立工作实施方案》等重磅文件正式发布。《行动纲要》明确,聚焦“基础设施建设、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数字化治理、数据价值化和数字贸易发展”六大方向,实施九项重点工程,推动北京市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持续提高。到2022年,数字经济增加值占地区GDP比重达到55%,将北京打造成为全国数字经济发展的先导区和示范区。

  未来的北京,在“双区”叠加的作用下,人口、产业将会重新聚集,彻底扭转“外来人口流出”的局面,实现总量和质量的双重飞跃。

  要知道从2016年开始,北京外来常住人口就开始减少,到了2019年外来常住人口减少了接近80万人,平均每年大概流失20万人。

  从2020年开始,北京将有望扭转这种局面。 近年来,中国服务贸易稳步发展,贸易规模迅速扩大,服务贸易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但服务贸易仍是中国外贸逆差的主要来源,中国的服务贸易正在不断的开放与补短板。 上半年受疫情的打击,相比于货物贸易,跨境旅游、研发服务、技术服务、信息服务、专业服务等服务贸易受到的影响会更大。 原本,按照2015年官方提出的目标,到2020年中国服务进出口额超过1万亿美元,服务贸易占外贸的比重进一步提升,但突如其来的疫情给服务贸易造成一定程度的冲击。 在疫情特殊时期举办的这次服贸会如此受到重视,可以说意在向国际社会展示中国抗击疫情的成果,数字经济在今年的抗疫中发挥独特优势,功不可没。“后疫情”时代的“疫情防控常态化”,仍然需要新业态、新产业、新模式发展不断释放数字经济潜力。数字经济赋能服务贸易,驱动服务贸易量质齐升。 有观点认为,从服贸会的一些列动作可以看出,数字经济将对中国未来的经济走向产生深远影响,设立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释放出中国经济转向的一个信号。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重大变化呢?我们认为原因可能有三点:

  第一,随着中国南北经济差距越来越大,北京作为北方核心城市,可能将逐渐确定“北方经济中心”的地位。

  从2001-2008年,北方经济比例一直都维持在全国经济总量的41%-43%之间,与南方“难分伯仲”。

  但这种趋势在金融危机爆发后发生了逆转。

  特别是从2012 年后,北方经济占比大幅度放缓,2016 年首次降至40%以下。2019年北方经济总量仅占全国的35.5%,南北经济“失衡”。

  第二,京津冀城市群中,天津“不太行”,雄安“又太远”,北京应该回归,重新挑起“经济中心”的重任。

  过去这些年,北京一直在“纾解非首都功能”,淡化经济中心的定位,而是把重心放在“政治、文化、科创、外交”等四大首都功能。

  但是从目前来看,天津经济还在“挤水分”,人口吸引力及产业聚集力都相对比较弱,短期内恐怕很难承担起北方经济中心的地位。

  而河北雄安新区的建设还在起步阶段,等人口及产业的聚集,还需要很长的路要走。

  所以,无论是天津还是雄安新区,目前都挑不起北方经济中心。京津冀城市群的经济中心重担,唯有北京。

  第三,北京拥有全国最好的资源和优势,持续做大做强北京,形成“首都经济圈”,打造成为京津冀,甚至是北方的经济核心地带。

  从全国一线城市资源优势比较看,北京都可以轻松“碾压”对手,被称之为“超一线城市”,是未来中国最有希望成为“全球中心城市”的城市。

  北京拥有全国最好的高校资源,医疗资源,总部经济资源及科技金融实力十分强大,从人才、资金到市场,北京都是“独一无二”的。

  从过去十年,北京和上海的GDP总量对比看,北京如果“敞开了”去发展,超越上海基本上是没有任何问题:2010年北京经济总量仅有上海的82%,到2019年已经基本追平上海。

  未来的北京经济总量至少是1.5个上海,2个深圳,2.5个广州。

  而在这种发展背景下,“首都经济圈”就会逐渐形成,与“东京都市圈”可以相提并论:以首都为核心,形成“小首都圈”和“大首都圈”。

  “小首都圈”主要包括“一都六县”,以北京为核心50公里范围之内,包括首都+北三县+中三县,就是北京和廊坊地区。

  小首都圈未来人口将会突破4000万,是首都圈经济发展的核心,也是整个京津冀地区经济产值最高的版块。

  大首都圈将以北京为核心的150公里范围,包括一都一区六县四市,主要是北京,雄安新区,北三县,中三县,天津市,唐山市,保定市和张家口市,预计人口将会突破1个亿。

  不管是“小首都圈”还是“大首都圈”,北京都是中心中核心,北京经济强大,是首都经济圈的核心动力。

  北京强,则首都经济圈强,则京津冀强。

  从房价格局上也会体现出以上的基本格局:小首都圈将会成为京津冀地区房价最高的版块,其次是雄安新区,最后是大首都圈的附庸城市。 为什么中央会选定北京来担任数字经济自贸区呢? 我觉得这里头有着深层次的考虑:在四大一线城市当中,北京的第三产业最为发达。 北上广深的第三产业占比分别为 83.5%、72.7%、71.62、60.9%。北京站在城市鄙视链的顶端,服务业占比比谁都要高。 你别看杭州号称“互联网之都”“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其实跟北京比起来还差得远呢。 2019年杭州的数字经济增加值为3795亿元,占GDP比重24.7%。而北京数字经济增加值早就超过了一万亿,占GDP比重超过50%,居全国首位。

  这里,有宇宙四大银行,有京东百度小米等互联网巨头,有中影、华谊等影视行业大佬……北京在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网络安全、文化娱乐、创意设计等服务业,拥有非常深厚的沉淀,集中了全中国最一流的资源。 强大的服务业,是发展数字经济和服务贸易的基础。

  由北京来充当中国的数字经济自贸区,理论上是再合适不过了。没有比它更好的角色了。 不过,把北京推到舞台的中心,本身就是反常规的,是非常史无前例的事情。 为什么这么说呢?大家想想看,过去北京作为大国心脏,是不是几乎不怎么参与最高层级的对外开放实验?

  80年代经济特区名单没有北京;第一批12个沿海开放城市当中没有北京; 21世纪前后,中国陆续设置了20个国家级新区,当中也没有北京。 自2013年起,好几轮自贸区扩容名单中,也没有北京。(之前的大兴机场自贸片区,至少一半坐落于廊坊市,是放在了河北自贸区当中)。

  实验本身就带有风险性和不确定性,可能会带来一些冲击。所以在过往几十年当中,北京一直与最高等级的对外开放实验“隔绝”。 它藏在背后号令天下,几乎不会亲自挂帅,冲在最前头。 这一次,是真的变了。这是帝都核心地带的第一个自贸区,也是中国第一个以服务贸易、数字经济为核心主题的自贸区。 对北京对中国来说,都是具有颠覆性的意义。这说明什么? 说明在今天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下,已经到了北京不得不上场的时候。 过去,中国通过外商投资吸取了海外的技术、管理和资金,走上了一条出口导向型经济。在世界500多种主要工业产品当中,中国大约有220多种产品的产量居世界第一,“中国制造”抢占了全球的货柜架。 中国的货物贸易是相当成功的,长期保持顺差,赚取了大量宝贵的外汇收入。但是在服务贸易领域,中国的表现相当不如意,自1995年开始,中国服务贸易持续了25年的逆差。 除了在旅游、基建和物流这三个劳动密集型服务产业还有传统优势之外,中国在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的服务贸易领域,长期处于有求于他国。

  想要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强国,就一定要在服务贸易具有数一数二的竞争力。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留意到,印度综合国力比中国要弱没错,但印度由于长期重视高等教育,淡漠基础教育,反而造就了制造业欠发展、服务发达的局面。 印度在服务外包、软件设计、IT服务、宝莱坞歌舞大片等服务贸易领域,具有相当强悍的实力。 印度2019—2020财年服务出口额为2141亿美元,服务进口额为1314亿美元,实现了827亿美元的顺差。 而经济体量为印度5倍的中国,2019年服务出口总额只有2420亿美元,竟然跟印度差不多一个水平。 当年中国服务进口总额5014亿美元,逆差高达2594亿美元。 中国连印度都比不上,还说得过去? 北京作为中国最顶尖的服务业高地,就是要推动中国的服务贸易向前迈出一大步。

  那么,未来北京将如何行动呢? 用一句话来总结,就是用开放来倒逼改革,用进口来倒逼出口。我们来看高层的两段原话—— 中国将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建立健全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推进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开放平台建设,继续放宽服务业市场准入,主动扩大优质服务进口。 我们要顺应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趋势,共同致力于消除“数字鸿沟”,助推服务贸易数字化进程。中国将拓展特色服务出口基地,发展服务贸易新业态新模式。

  其实,服务业的开放是非常复杂的一件事情,因为中国还是一个转型国家,好些服务业领域关系到国家的主权和安全,很敏感。 过去中国一直遵循着循序渐进的原则,对国内的服务业撑起了一个巨大的保护伞。以电影为例,中国每年从海外进口院线电影的数量不超过64部,配额卡得死死的。 其目的之一,就是为了给国内的民族电影产业留下喘息和生产的空间。如果好莱坞大片、欧洲日本的电影随便你引进,谁还买票去看国产电影啊?中国的影视文化产业,将被摁在地上摩擦一万遍。 这一次,中央选定北京作为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就是要降低市场准入门槛,用扩大服务进口,来倒逼北京本土服务业的竞争力升级。 我从《示范区工作方案》随便挑了一些开放措施出来,大家感受下: 设立外商投资企业境内上市服务平台并提供相关服务。 支持外商独资企业申请成为私募基金管理人。 优先在北京市允许跨国公司设立外商独资财务公司。

  允许在京落地的外资银行稳妥开展国债期货交易。 允许符合条件的外资银行参与境内黄金和白银期货交易。 支持具有一定规模、运营稳健的在京外资法人银行申请参与公开市场交易。 允许外资银行获得人民银行黄金进口许可和银行间债券市场主承销资格。 允许境外人士在北京市内申请参加我国相关职业资格考试(不含法律职业资格考试)。

  支持境外评级机构设立子公司,并在债券市场开展信用评级业务。 允许境外知名仲裁机构经登记和备案后,在北京市特定区域设立业务机构,就国际商事、投资等领域发生的民商事争议提供仲裁服务。 允许中小学按国家有关规定接收外籍人员子女入学。 …… 是不是很震撼?这里头有不少措施是带有突破性的。 服务业是跟制造业完全不一样的玩法。制造业可以通过大量的廉价劳动力,迅速形成规模效应。也可以用西方媒体眼中的“低权益”方式,压缩工资集体谈判的能力,压制劳动力成本的上升,最终取得有形货物的价格优势。 但是服务业不行。中国的服务贸易要取得竞争力,人口数量红利并不是一个关键因素,知识含量才是,服务质量才是。 北京自贸区,就是要通过主动扩大优质服务进口,让本土的服务产业不再那么舒服的躺着,把它们全部扔到大海里边去享受充分的竞赛,去激活、倒逼他们升级。 如此,北京的第三产业才能具有世界级的竞争力,去带动中国的服务贸易出口。 自从前两年北京宣告减量发展,淡化经济色彩强化首都功能之后,自从天津告别投资驱动模式,GDP增速下滑之后,过去的京津冀似乎正在慢慢淡化出大国经济的主流视角。 中国的区域经济格局,悄然从三足鼎立演变为双雄争霸。 但就是在这样一个历史性的十字路口上,北京又要开始爆发了吗?

  根据以上的变化,我们大胆作出以下预判:

  第一,未来三年,北京房价有望再上一个台阶,均价可能将会触摸到8万+的水平,从而超越深圳。

  2021年,北京楼市有望迎来一波经济推动型行情。北京楼市从来不缺需求,缺的只是预期和购买的勇气。

  第二,未来三年,以廊坊为主的环京楼市将会“逆袭”,出现恢复性行情。在过去三年,环京楼市惨遭腰斩,出现了“非理性”的降价促销。

  这明显有违国家对于楼市的“三稳”目标: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环京楼市将会在政策、经济、人口、产业、地铁等多种因素推动下,出现恢复性行情,重新回到健康发展的轨道。

  第三,北京商住市场有望在2021年也迎来“触底反弹”的机会。北京商住市场这几年真的太惨了,价格已经接近“地板价”,大量商住资金“被套”,从而形成了巨大的存量。

  从2021年开始,商住市场应该会逐渐出现稳定回暖。

  北京崛起,这是新一轮的巨大契机!

  另:大量读者还有没养成点赞的习惯,希望大家阅读后顺手点亮“在看”,以示鼓励!谢谢大家。

推 荐

释放数据价值 助推产业升级(新基建 新

英国社会企业的发展历程、规制体系与

企业要做可持续发展的行动派和贡献者

注意啦!参加职业培训这些企业和个人有

北京将要重回“北方经济中心”地位,未

经 典